目前分類:教育心理學 (10)

瀏覽方式: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

好久沒寫這類的文章了,

最近看到「怪獸家長」這個專有名詞,

關於怪獸家長,

這個名詞是源自於日本,

所代表的意義是指總是認為「自己的孩子永遠是對的」這種觀念的父母親,

也就是說,

父母親不管自己的小孩在學校的行為是對的或錯的,

他們都要想辦法保護自己的小孩,

然而這類型的父母最好還是要注意一下,

因為教育是一門需要很高的專業的領域,

教師能夠站在台上授課,

就表示有一定的專業程度來勝任教師這份工作。


hazuki01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這一篇我們來看看蓋聶的學習理論,這個理論讓我想起以前
在考研究所考試的時候,曾經也出現過這個題目。

蓋聶綜合行為學派與認知學派的理論,他認為,一個人的學
習歷程必須是不斷累積的,而不是一個單一的歷程。

而蓋聶認為,學習的要素可分為五類:
1、語文知識
2、心智技能
3、認知策略
4、培養良好態度
5、動作技能

另外在引起學習的條件,可分為兩類:
1、內在條件(學生本身的能力)
2、外在條件(學習的環境;這個部分可由老師安排)

在學習的認知歷程方面,可分為九個階段:
1、接受
2、期望
3、工作記憶處理
4、選擇性知覺
5、語意編碼
6、訊息處理
7、增強
8、提取線索
9、類化

另外蓋聶也強調複雜技能的教學設計
1、程序的教學設計
2、學習階層的教學設計

蓋聶的理論告訴我們學習是有階段的,在教學設計的時候
,必須要由簡而繁,而且學習是累進。另外也說明了學習
的多樣性。


相關資訊可以到維基百科或是Google查詢。

hazuki01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上一篇介紹了一些基本名詞,這一篇我們來介紹皮亞傑的認知
發展論的重點所在。

其實啊!皮亞傑的認知發展論的誕生,是來自於皮亞傑他觀察
他自己的小孩而產生的,所以他的理論,跟一般行為學派的理
論是不太一樣的。

而他的理論提到兒童的發展可分為四個階段:

1、感覺動作期(0歲 ~ 2歲):在這個時期的嬰兒,憑自己
的感覺與動作發揮基模的功能(例如:用手來判斷周遭是
否有障礙物),另外也包括了從本能性的反射動作到目的
性活動。

2、前運思期(2歲 ~ 7歲):在這個時期的兒童,他們的特色
是能夠用自已的語言來表達事物,但有自我中心的傾向。另
外在思考方面,不具有互逆性。

3、具體運思期(7歲 ~ 11歲):在這個時期的兒童,他們的
特色為能夠依照個體的經驗來解決問題,能做簡單的推理,
了解可逆性。

4、形式運思期(11歲以上):在這個時期的兒童,他們的特色
為可以做演繹推理,也能夠按照形式的邏輯來思考相關的問
題。

而要注意的一點,這四個順序是不可能跳著運作的。

hazuki01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說到皮亞傑(Jean Piaget),有讀過教育相關領域書籍的人,對他
一定不感到陌生,因為他是偉大的教育心理學家之一。這裡介紹他所
提出的一個重要理論:認知發展論。

在開始介紹他的理論之前,先來介紹一些基本的名詞。

1、基模(schema):也稱做認知結構,就是指一個人在吸收知識,
了解知識的最基本架構,基模會隨著年紀的大小而有所改變。

2、同化(Assimilation):指個體能夠用既有的認知基模來解決周
遭的問題。

3、調適(Accommodation):指個體既有的基模不能解決周遭的問題
時,改變其基模來達到目的的歷程。

4、組織(Organziation):當個體在處理周遭的事物時,能夠統合
運用其身體與心智的功能,達到身心活動的歷程。

5、平衡(Equibration):個體的基模能夠很輕易的同化環境中的新
知識時,內心自然就達到平衡,這個現象稱為平衡,否則為失衡。

hazuki01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這一篇來介紹什麼是精熟學習

精熟學習(Master Learning)最早是由布魯姆(Bloom)
所提出,這個理論的核心理念是來自於卡洛的性向觀念,主要的
重點是在於教師在教學的過程當中,給學習者設定一個精熟的目
標,配合相關的測驗,並允許學習者在任何時間,有機會達成其
水準,而獲得精熟的目的。

精熟學習的主要特徵如下:
1、教師訂定課程目標,明確地告訴學習者。
2、把一個課程分為數個單元,做系統的組織。
3、教師針對設定的目標,定期追蹤學習者的進步情況。而
有必要的時後,教師必須給予補救教學。


相關資料:http://www.csps.hc.edu.tw/dns/teach/teachs/ginsho.htm

有興趣者,可以到Google查詢。

hazuki01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常閱讀教育相關領域書籍的人,一定都有聽過近側發展區,
這一篇我們來介紹近側發展區。

近側發展區(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)。是由蘇
俄的心理學家維高斯基(Vygotsky)所提出,其意思為介於兒童
本身的實力所能達到的水平,與經別人給予協助後所可能達到的
水平,兩種水平之間的差段,就是近側發展區。而在這種情形下
,別人給予兒童的協助,稱為鷹架作用(意思是說,這種協助對
於兒童的發展有促進作用)。而這個區域是教學可以成功之處。

而維高斯基的理論,在教育上的涵義如下:

一、教學最佳效果在近側發展區。

二、適時的輔導學生在教學上是很重要的。


P.S:有的書籍把近側發展區譯為可能發展區。

相關的訊息可以到維基百科查詢。


參考書籍:

1、鐘思嘉校訂,教育心理學第九版,培生教育出版集團。
2、張春興,教育心理學,東華書局。

hazuki01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

這篇文章是在介紹後設認知的意義,一開始先說明何謂後設
認知。

所謂的後設認知(metacognition)是指個人對自己認知
歷程的認知。另如說:學生上完數學課後,學生會開始思
考所學知識的內容與歷程。有助於了解如何進一步支配知
識。

這裡提出一位教育心理學家對於善於讀書者與不善於讀書
的差異的觀點:善於讀書者的特徵是根據書中已理解的知
識去思維不理知的知識。不善於讀書者則是對知識中知與
不知部分辨不清楚。(張春興,1996)

參考文獻:張春興,教育心理學,東華。

hazuki01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在這篇文章中,主要是要來簡單的介紹夏山學校的特色。


夏山學校的創辦者為尼爾,當年他提出創立這個學校的目的是

因為當時的教育著重在知識的傳授,不重視學生真正的需要,

也因此創立了這所學校。期初只是一間實驗學校,然而現在已

經是一間示範學校了。



夏山學校的教育觀念:

1、不採年級編班,採年齡分班,其制度如下:

小班:5 ~7歲

中班:8 ~ 10歲

大班:11 ~ 15歲。

2、讓每位學生了解父母和老師是站在學生這一邊的,使得學生

不會有任何恐懼。

3、讓老師去適應學生,而不是讓學生去適應老師。

4、讓學生自由發展。



或許有人問,那成效如何?從相關的文獻(張春興,1996)指出

夏山學校的成效有以下四點:

1、兩性相處上比較自然。(優點)

2、學生能夠依照自已的需求發展。(優點)

3、成年後,比較能夠了解子女在學習上的需求。(優點)

4、未能學習到出社會後所需的技能。(缺點)





如對此方面有興趣者,可參考夏山學校的相關著作





參考文獻:張春興,教育心理學,東華書局

hazuki01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在行為學派中,提到了正增強、負增強,這篇說明這兩個專有名詞

的不同點在哪裡!

1、正增強:提供任何可以助其反應頻率增加的刺激,例如:老師向
學生說,如果誰考100分,我就送他一台遊樂器,籍由此方法,提
高學生念書的頻率。

2、負增強:指為了助其反應頻率增加而使原有的刺激消失,例如
:老師向學生說,誰如果沒有寫回家作業,那麼隔天放學後就要留下
來,籍由此方法,讓學生不敢不寫作業。


另外一點要說的是,負增強不等於懲罰,因為懲罰的目的是要制止
某種不當的行為,而負增強是加強某種適當行為。


如有錯誤,麻煩請指正!

hazuki01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合作式學習理論的特色為籍由學生和學生之間彼此互
相信任,彼此相互合作,以達到1 + 1 > 2 的學習
效果。

然而,此種學習方式最忌諱以下的狀況:例如,團體
之間一件事情都是同一個人在做,其他人都沒做,則
形成 1 + 1

hazuki01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